聊城资源利用与减排工作:从“关停并转”到“加减乘除”
1917
2013-01-14
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聊城的探索艰难而有益。
生态是企业发展的永续动力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个理念提得太重要、太及时了。”聊城市委书记宋远方,在学习讨论十八大报告时说,重化工业唱主角曾经让聊城背上了沉重的生态包袱,后来主动转型,提出了“生态是借贷而不是继承”“GDP增长不等于财富积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的新理念,走出了一条工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互促共赢的新路子,使生态型强市名城越叫越响。
宋远方的体会,折射出聊城数十年生态之变的艰难探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陆续关停了上千条草浆生产线,山东更是严于国家标准,先后关停5000吨、1万吨、2万吨以下数百条草浆生产线。当时的聊城,七成是造纸、化肥等高耗能、高污染大户,在国家日益收紧的环保政策下,面临生死抉择。
向生态转型,就有生的希望,不转,死路一条。全市上下打响了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的战役。
泉林纸业集团冒着极大风险,投入30多个亿,突破了困扰草浆造纸的“秸秆清洁制浆”等核心技术,一举摘掉了草浆高耗能高污染的恶名,让草浆造纸起死回生,扩大到现在年产20万吨浆的生产规模,成为综合实力全国第七的大型造纸集团。2012年2月,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了泉林纸业15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年可减少秸秆无序存放产生的水体污染COD196万吨,减少秸秆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150万吨,节省木材240万立方米,农民出售秸秆可增加收入3.5亿元,处理黑液、废渣可生产有机肥60万吨,增加产值9.6亿元。
和泉林一样,信发铝业、祥光铜业等污染大户,如今都变成了环保大户。
以增量优化促进存量调整
发展生态经济,不是简单的“关、停、并、转”,而是“加、减、乘、除”四措并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促共赢。
加大优质高效投入,以增量优化促进存量调整。聊城立足自身产业特点,提出建设“一五二”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即在一产方面,建设生态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在二产方面,建设有色金属及金属加工、运输设备及零部件、基础化工及精细化工、轻纺造纸及食品医药、能源电力及节能设备五个基地;在三产方面,建设商贸流通及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及休闲度假两个基地,作为全市转方式、调结构的总抓手和主战场。市委、市政府每年抓好100个重点项目,举全市之力推进,严格将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挡在门外。即使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形势最严峻的2009年,在各地大上项目的热潮中,聊城也没有上污染项目。
铁腕推进节能减排,努力降低生态成本。在2006年节能减排指标双双列全省倒数第2名的严峻形势下,聊城痛下决心,在省下达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主动调高指标,与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签订责任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进行全面取缔;督促全市75台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建成了脱硫设施,50户重点用能企业、130户重点排污企业实现了达标生产。经过努力,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市8个县(市区)全部成为国家或省级生态示范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全市重点河流均实现“有水就有鱼”的水质改善目标。2009年代表山东省在国家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核查中获得第一名。
发挥科技创新“倍加”效应,增创发展新优势。一大批传统型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由大变强的深刻转变,信发、祥光、泉林等重点企业在实践中探索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新能源汽车、节能设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全市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3个,其中国家级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与省内外2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投资6亿元的西安交大聊城科技园、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的九州国际高科技园正在加快建设。2011年,聊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发展生态农业和服务业,做大“分母”调优结构。聊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服务业,使“无烟产业”成为经济的新支柱。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上档次的龙头企业、成规模的特色农产品基地、有影响的生态农产品品牌。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达到172个,基地面积达到266万亩;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00多家。规划建设并改造了1.5平方公里的中华水上古城、9平方公里的聊城物流园区、10平方公里的马颊河“世界运河之窗”生态旅游度假区、徒骇河沿岸10公里长的世界运河(建筑)博览带等一批龙头项目。其中,中华水上古城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5亿元,独特风貌已具雏形。
抓住重点攻克“世界难题”
建设生态文明,重点在工业大户。主要污染源在他们那里,主要技术、人才、资金也在他们那里。把他们“盘活”了,就抓住了发展与环保的“牛鼻子”,就会带动全市经济发展与环保共赢。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铝土矿经强碱浸出时产生的废渣,每生产1吨氧化铝大约产生赤泥0.8—1.5吨。信发集团是以生产氧化铝、电解铝为主的大型铝电企业,在生产氧化铝的过程中,每年产生赤泥300多万吨,并需要200亩土地堆放。
从2008年开始,信发集团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工业化试验,突破系列关键技术,终于攻克了从赤泥中提取烧碱的世界性难题。他们将提取出的烧碱循环用于氧化铝生产,同时进一步从赤泥中提取出残留的氧化铝粉,最终的余料用于生产水泥等建筑材料,该项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信发集团已投资16亿元,建设了两条赤泥综合处理生产线,年处理赤泥200万吨,提取烧碱75万吨,提取率达95%以上;氧化铝25万吨,提取率达60%以上。该项目年实现销售收入22.5亿元,利税5.9亿元。信发集团拟再上两条生产线,达到年处理赤泥400万吨的总能力,将历史形成的库存也逐步消化。这项技术,吸引了美国美铝公司主动前来聊城寻求合作。
“通过狠抓生态文明建设,聊城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据市长林峰海介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06年的1407.42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5294.08亿元,翻了近两番,总量在全省的位次由第12位上升到第7位。节能和减排两项指标上升至全省第4位和第6位。2011年,聊城获得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称号,成为环保部成立后按新标准验收通过的全国第一个地级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