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镁质材料产业从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
2546
2003-12-24
标志着我国镁质材料产业实现从初加工向深加工、从低附加值向高科技产业重大转变的国家新材料基地在有“中国镁都”之誉的营口市崭露头角。科技部有关专家认为,建设营口国家镁质材料产业化基地对促进我国镁质材料乃至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建设一批新材料基地,将不断提高我国新材料行业的研发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我国新材料产业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镁质材料在冶金、轻工、汽车、家电、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的应用方兴未艾,是应用领域愈来愈广泛的新材料,已引起世界关注。但是,我国镁质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端产品少,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汽车等新兴产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镁质材料及制品仍需要大量进口;出口产品中初加工产品的比重过大,主要是轻、重烧镁砂等中低档产品,附加值较低,同时初加工产品污染严重、能耗较大,不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
我国是镁质材料生产大国,但不是强国,研发能力滞后,创新能力差,研发人才队伍、信息和对国际市场的了解都不能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菱镁行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国际综合竞争力。因此,国家科技部确定建设营口国家镁质材料基地,目的是要进一步依靠国内外各方面力量,进一步把我国镁质材料的资源优势变成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营口地区菱镁矿资源丰富,号称\"中国镁都\",现已探明储量25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85%,占世界储量的1/5。该地区矿石质地优良,品位高,矿床大而厚,埋藏浅,适宜露天开采,大规模经营,是我国较早开发菱镁矿和生产镁质制品的地区之一,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营口地区已形成了以营口青花集团、辽宁奥镁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民营和中外合资镁质材料生产企业,目前销售额超过亿元的企业有10家,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有18家,去年镁加工行业工业产值达到107亿元。开发研制了一批镁质材料高新技术产品,具有较强的镁质材料产品和技术研发能力,已成为国内重要的镁质材料制品生产和出口基地。现已开发出耐火材料40余种系列产品,其中有17项在国内居领先水平,8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开发出非耐材料10余种,已获国家专利28项。
营口市市委书记孟凡利表示,要举全市之力,在营口创建全国一流的镁质材料产业化基地,实现镁质材料产业从初加工向深加工,从面向耐火材料单一领域向国民经济多领域,从传统材料向高科技新材料,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
据营口市科技局局长邵培刚介绍,营口国家镁质材料产业化基地已经引起各方瞩目,今年10月下旬以来,已有来自海内外的80多家生产厂商、3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有关人士,带着合作项目和最新科研成果前来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洽谈,双方已经签订30多个合资合作项目,引进外资1900多万美元,签订贸易合同2亿多元,显示了这一镁质材料产业化基地的诱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