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以下简称:青海盐湖所)坐落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创建于1965年3月,在我国著名化学家柳大纲院士和著名地质学家袁见齐院士的带领下开始了柴达木聚宝盆的系列勘察与研究,迄今为止依然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盐湖研究的科研机构。
青海盐湖所立足世界盐湖科学和技术前沿,面向国家对农业钾肥,以及锂、硼、镁等重要原材料高端产品的战略需求,面向我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从事盐湖资源与化学、盐湖成因与演化,以及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基础、应用基础和技术研发等研究工作,200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机构设置
青海盐湖所分别于1981和1997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无机化学、地球化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培养专业,设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地球化学三个理学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和化学工程一个工学硕士学位培养专业,以及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地质工程三个工程硕士学位培养专业,有化学、地质学两个专业的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青海盐湖所已经形成了盐湖地质学、盐湖地球化学、盐湖相化学与溶液化学、盐湖无机化学、盐湖分析化学、盐湖材料化学、盐湖化工等完备的学科体系。
目前,青海盐湖所拥有中国科学院盐湖资源综合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盐湖盐矿资源绿色开发工程实验室、青海省盐湖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盐湖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盐湖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盐湖数据中心等研究单元,拥有甘河中试基地、盐湖化学分析测试中心、文献情报与编辑部等重要支撑部门。青海盐湖所主办国内盐湖领域核心学术期刊《盐湖研究》,是青海省化学会的挂靠单位和理事长单位。
研究队伍
建所以来,青海盐湖所造就了一批盐湖科技英才,先后有4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盐湖所有在职职工222人,专业技术人员180人,其中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5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75人、硕士学位的65人。有在读研究生12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6人、硕士研究生84人;化学、地质学两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1人,特聘专家4人,客座教授1人。
院士专家
柳大纲
柳大纲(1904-1991),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家。是我国分子光谱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曾从事过紫外光区和远红外光区分子吸收光谱的研究。他特别重视应用化学,早期从事过矿物原料化学研究,50年代以后在无机合成化学、盐湖科学调查和盐湖化学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在盐湖化学领域中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是中国盐湖化学的奠基人。
高世扬
高世扬(1931-2002),盐湖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盐卤硼酸盐化学的研究、硼酸盐水盐体系热力学非平衡态相图与溶液结构化学的研究以及盐湖资源开发应用和产品高值化研究工作。继承和发展了盐湖化学,形成了盐湖成盐元素无机化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在盐卤硼酸盐化学研究方面更具独创性。
张彭熹
张彭熹(1931-2014),中国科学院院士,盐湖地球化学家。1984-1991年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所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要从事盐湖地球化学研究,多次组织开展全国盐湖资源调查,证实了我国盐湖具有多大富全的特色,查清了青海盐湖中蕴藏大量钾资源,为建设青海钾肥生产基地提供了依据。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开拓了盐湖年代学、盐湖古气候古环境、盐卤稳定同位素和低温地球化学等研究内容,解决异常钾盐蒸发岩成因问题,形成了较完整的盐湖成盐演化、成矿规律理论体系。
科研成果
建所以来共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5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取得各项科研成果33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包括:
(1)开拓和发展了我国盐湖化学研究领域,建立了我国盐湖化学理论体系。
(2)率先开展了适合我国盐湖资源特点的资源开发工艺研究
(3)为我国柴达木盆地钾肥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青海盐湖所见证和积极参与了中国盐湖钾肥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整个创业过程;柴达木察尔汗盐湖卤水动态及自动观测研究又为百万吨钾肥工程提供了科技支撑。
(4)开拓和发展了我国盐湖地质学研究领域,建立了我国盐湖地质学理论体系。
(5)完成了我国盐湖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6)为青藏铁路盐湖区段铁路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青藏铁路盐湖区段路基稳定性的研究解决了铁路穿越盐湖区的工程问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投资。
如今在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光荣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针对制约国内外盐湖产业发展和盐类资源开发的关键技术,开展创新与集成, 培养高端科技人才,推动盐湖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盐湖科技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努力将青海盐湖所建设成国际一流的、从事盐湖科技的综合性研究所。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官网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黑金)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