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德阳龙蟒硫磷钛产业定位“精”“深”
3793
2009-05-20
“我们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继续巩固和完善已成功开创的硫—磷—钛循环经济模式,两年后,硫、磷、钛产业将做得更精、更专、更深、更大……”龙蟒集团总裁李家权谈起灾后恢复重建时,显得底气十足。
位于四川德阳市绵竹县的龙蟒集团,是一家以磷化工、钛化工和生物化工为主的民营企业,饲料级磷酸盐生产规模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二,饲料级磷酸氢钙年产量达110万吨,占全国总量的51%以上,钛白粉单套产量和出口量居全国第一。2008年企业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是四川省“十一五”期间重点规划的25户“百亿工程”重点企业之一。目前,公司形成了独有的硫化工—磷化工—钛化工循环经济产业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循环经济的典范。
“5·12”汶川地震造成集团所属20多家企业全部瘫痪,36.74万平方米的厂房和构筑物全部倒塌,5871台(套)机器设备毁损;40多千米矿山道路、22口矿井全部被摧毁;死亡职工121人,伤残200多人;房屋倒塌3000多套,8000余名职工无法正常生活工作,直接损失13.7亿元。
震后,连夜开车从攀枝花赶回绵竹的李家权听取完灾情汇报,便立即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他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采取一切措施,迅速营救受灾员工和群众。“巨大的灾难只是暂时的,不能成为公司发展的阻碍。我们只有抓住恢复重建的机遇,更加专注硫、磷、钛现有的产业,进行优化升级,以发展来减灾,全面实现‘十一五’的既定目标”。
龙蟒集团的干部职工迅速开始了行动。有的在掩埋好亲人尸体的第二天就开始了抢险救灾;有的顾不得清理损毁的住房,就忙于清理公司仓库的半成品和成品;有的伤口还在流血,就一头扎进车间清理受损设备;有的来不及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顶着余震的威胁,站到高高的铁架上对关键设备实施保护措施。
震后第15天,公司就组织专业公司评估,确定了德阳地区完全不能恢复生产的装置清单,制订了“全面复产,逐个恢复,异地重建,巩固硫磷钛产业链”这一恢复生产和异地重建方案。
为了抢时间,龙蟒集团德阳地区的3000多名职工三班倒,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废墟上。同时他们还组织协调江苏等地的8支专业施工队加班加点,短短30天,就解决了214个工艺、土建、设备等方面的难题。
震后40天,年产8万吨的钛白粉生产装置就打通了一条生产线;震后两个月,40%产能的饲料级磷酸盐装置恢复生产(60%产能的装置已被震成废墟,不能恢复生产);震后4个月,年产8万吨的钛白粉生产装置打通了第二条生产线,使钛白粉产能恢复到灾前的80%。
李家权说:“大地震后,由于很多磷酸盐企业停产,产品价格出现空前高涨。以磷酸氢钙为例,震前价格3000元/吨,一个月后就涨到6000多元/吨,农民买饲料的价格也相应上涨。为了稳定产品价格,帮助农民生产自救,我们龙蟒集团必须抓紧时间尽快恢复生产,这不仅是龙蟒集团的生存问题,更是不可推御的社会责任。”
李家权告诉记者,今年1~4月,公司实现销售6.04亿元,其中钛白粉等产品出口销售1900万美元。公司还组织了精兵强将对损毁的部分装置进行抢修,力争尽快恢复生产。“我们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公司的技术优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继续巩固和完善已成功开创的硫、磷、钛循环经济模式,将硫、磷、钛产业做精、做专、做深、做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
龙蟒集团目前正在抓的几件大事分别为:投资20亿元,将分散在德阳地区的磷化工等产业全部集中到绵竹新市发展区,实施钛白粉“8万吨改14万吨”、产能为150万吨磷矿采运和100万吨饲料级磷酸盐等配套项目;加快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开发利用步伐;实现云南磷化工达产达标;投资15亿元在湖北襄樊建饲料级磷酸盐基地;加快推进川南硫、磷基地规划和建设。
采访结束时,恰逢绵竹市委书记兰开驰到龙蟒集团调研,他表示,龙蟒集团依靠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开发了硫—磷—钛产业链,是绵竹工业的领头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关注和支持其灾后重建工作。企业在重建中遇到的立项、环评、土地、货运、资金、道路建设等问题,政府都会尽全力帮助协调解决,相信重建后的龙蟒集团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