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钛白粉结构性产能过剩致价格跳水
2947
2013-08-15
中国粉体网8月15日讯 2013年上半年,整个钛市场价格与其他有色金属一样,依然持续着2012年一路下跌的态势,钛行业各产业链产能过剩依然严重。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副会长王向东指出,面对市场的低迷,企业应苦练内功,狠抓技术、管理,节能降耗。
结构性产能过剩致价格跳水
不论是从工业价值上看还是从资源储量和发展前景上看,钛都被称为继铁、铝之后正在崛起的“第三金属”。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军工、航空航天、海洋、化工、石油精炼、生物医疗、建筑材料、核工业、体育和日用品等多种领域,被誉为“太空金属”、“海洋金属”、“现代金属”和“战略金属”。据了解,一艘台风级核潜艇,用钛量高达9000吨,民用飞机用钛量约占构架重量的12%~20%,我国化工行业的年用钛量超过2.5万吨。
在进出口方面,由于我国高品位钛矿资源的缺乏,近年来,我国进口国外钛精矿的数量连年增长,钛精矿对外的依存度已超过50%。2012年,中国钛制品继续保持较大的进出口量。据统计,海绵钛的出口量为4528吨,净出口量为4398吨;钛加工材的进口量为5010吨,出口量为12328吨。其中进口量最大的是一些高端钛材,例如,钛焊管、钛合金薄板;出口量最大的是钛棒和普通厚度的钛板。可见,中国钛制品出口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而高端产品仍需大量进口。
2012年,我国钛行业处于中低档产品产能严重过剩状况。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统计,钛白粉产量190万吨,产能达到278万吨;钛锭产量6.5万吨,产能达到10.58万吨,比2011年增长了10%;海绵钛产能达到14.85万吨,实际产量只有8.1万吨,剔除一些其他因素,平均开工率只有72%,产品价格也一直处于成本价区间;中低端钛材产量仍创新高,达到5.15万吨,产能达到10.6万吨。
市场产能过剩已经对上游的钛矿、中间产品高钛渣、四氯化钛、海绵钛以及下游的钛白粉和钛合金的价格产生负面影响,价格下滑,市场疲弱。
据统计,今年1~6月,攀枝花钛矿由1550元/吨跌至950~1050元/吨;河北高钛渣由8400元/吨跌至6800元/吨;天津地区四氯化钛由7300元/吨跌至5800元/吨;一级海绵钛由6.4万元/吨跌至5.2万~5.6万元/吨;钛材整体价格都下降1000元/吨;金红石型钛白粉由1.8万元/吨跌至1.4万元/吨,锐钛型钛白粉由1.4万元/吨跌至1.1万元/吨。
价格大幅度的跳水,不少矿商、贸易商、生产企业表示在此价格压力下无法继续生产,均已停产停工待市,整体沉浸在一片阴霾之中。
“钛市场价格降的特别厉害,这和国家的大经济环境有关,国家控制了建设规模,上的新项目少,对钛的需求自然就少了,再加上我国钛行业本身结构并不合理,市场供过应求,从而导致了价格一路下跌的局面产生。”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副会长王向东告诉记者。
企业应借机实施兼并重组
“当前,整个钛行业都处在一个收缩的过程,面对市场的低迷,企业应苦练内功,狠抓技术、管理,节能降耗。在这一时期,有实力的大企业应适时的兼并重组,从低端市场逐步向高端市场发展,开发一些附加值高的产品,把自己做强,从而达到升级转型的目的,等待市池暖。”王向东向记者强调。
大企业的兼并重组是我国钛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我国钛白粉的生产厂家中,年产量10万吨以上的大企业有3~4家,中小企业难以胜数,市场份额大企业占50%,中小企业占50%,供应的产品单一,导致产能过剩,只能打价格战,钛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这样下去永远没办法“长大”。
市场低迷期,有远见的大企业应适时的兼并重组,把小企业聚集起来,最后形成一批稳定的小企业和几个大企业,不然等到市池暖,又将是循环的打价格战,经济情况一旦下来,所有企业又将叫苦连天。
业内专家建议,对我国钛白粉产业而言,应由几家大企业控制市场三分之二的产量,小企业应跳出来进入其他领域或者联合重组做强。例如,美国、日本,主供应链都由几家大企业完成。这样才能稳定价格,保证市场朝着健康的态势发展。
“小企业资金有限,别铺得太开,抓一个自己非常熟悉的产品、领域,把它做精做专,做出自己的优势,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王向东同时向记者表示。
产品稳定性是行业瓶颈
王向东强调,“我很鼓励大企业适时的兼并重组,但前提是应一门心思把技术、管理做好,这点非常重要。在钛产品方面,基础性的东西我们没有问题,但在高端上我们与国外差得比较远,也就是我们在尖端技术上较落后。”
对我国钛产品而言,大企业在技
术和管理方面都有做精做深的必要,应加强这两方面的研究,加大对科研技术的投入,形成严格的管理制度,企业的效益能很快凸现出来。
我国具有生产高尖端产品的能力,但普遍反映产品的合格率低,稳定性、均匀性、一致性都急需提高。例如,我国大型民航机上的钛材几乎都依靠进口,究其原因是我国生产的钛材稳定性差、合格率低,无法保证产品供应的持续性,大型民航机对材料的稳定性非常严格,因此无法在大型民航机上运用。
“核心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很大程度上就是工艺技术管理是否到位,生产场地环境是否要求严格,有没有按照国外非常严格的管理去做,遗憾的是我们现在没有一家企业在很认真的考虑这些问题,当然这也需要一个过程。”王向东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