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钛厂停产背后的钛业思考
3715
2016-03-24
中国粉体网讯 “641”,三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里蕴藏着一段悲壮历史的结束,又孕育着另一段崭新历史的开篇。
2015年中国海绵钛产量统计表中已无抚顺钛厂的踪影。2014年抚顺钛厂以641吨海绵钛结束了66年的生产历史。1958年10月抚顺铝厂建海绵钛分厂,成为我国第一家海绵钛厂。抚顺钛厂从建厂到全面停产刻下了66年的时代烙印。
从抚顺钛厂的停产表面看,是我国钛产能过剩所致,实际上问题应该是抚顺钛厂一直发展十分缓慢,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下风。东北几家民营海绵钛企业后来居上,产能规模纷纷把抚顺钛厂甩在了后面,再加上体制、机制的原因,仍处在裹足不前的抚顺钛厂自然在买方市场的环境中丧失了市场竞争力。
2015年,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主办、宝钛集团在宝鸡承办的钛年会及钛展会上,笔者搜寻参展企业,两家老牌海绵钛企业只剩下遵义钛业“一枝独秀”,抚顺钛业已经消失。满目皆是后来居上的双瑞万基、朝阳金达等上新崛起的海绵钛及钛材加工企业。尽管与会钛业人士对产能过剩带来的艰难感到忧心忡忡,但参展现场琳琅满目的民用钛产品、高端钛制品、军用钛研究又让人们看到了钛的美好前景。
一面是产能过剩的忧心思考,一面是钛景灿烂的发展展望。钛产业发展的确给钛业经济带来了迷惑与希望。迷惑的是我国第一家海绵钛企业抚顺钛厂没有抗得住市场的严寒,在2014年上半年生产641吨海绵钛后结束了与钛产业的缘分。展望的是我国钛产业已进入到一个全新时代,真正成为了钛工业大国,中低端、高端钛产品在世界钛工业上已有一席之地。产能过剩是代价,但产能过剩又逼迫催生了钛产业要朝着高端迈进。
“641”是抚顺钛厂停产的终结符号(据悉,实际是倒下或者退出钛工业的符号)。虽说,这是化解产能过剩中谁都不愿看到的景象,然而,市场规律就是这样。过去如此,现在依然,未来照旧,有的企业“一江春水向东流”,有的企业却“日出江山红似火”。
抚顺钛厂停产退出中国钛产业时,朝阳金达、宝钛华神、朝阳百盛三家东北海绵钛企业却迎着市场的逆风站立起来,而且发展理念各有所长。朝阳金达以精品小粒度产品立足于市场,成为西部超导的主要供应商,同时还与研究院所试验探索钛应用发展的新领域,目前已经喜见成效。
宝钛华神立足自主创新,被宝钛集团收购后已成为宝钛集团的直接供应商,上下游紧密相连,增强了抵御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朝阳百盛在产品出口、资源把控上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下步在湖北仙挑海绵钛项目建成后,其“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资源优势必将提升其竞争力。
可以这样说,抚顺钛厂停产退出钛产业后,朝阳金达、宝钛华神、朝阳百盛已成为推动北方海绵钛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近3万吨产量基本占据了2015年全国海绵钛实际产量的“半壁河山”。
抚顺钛厂退出钛产业时,国家还未实施供给侧改革,未推出“三去一降一补”措施。641吨是抚顺钛厂为钛产业健康发展作出的“牺牲”,而共计近3万吨产能的朝阳金达、宝钛华神、朝阳百盛则是促进钛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尽管北方、南方海绵钛及钛材加工企业定会有在供给侧改革、“三去一补一降”中停产、倒下、退出、重组、转型,但相信这都是国家、行业、企业在主动与被动中对钛产业自身发展的一次梳理。
抚顺钛厂“641”停产带来的思考是我国钛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阵痛,教训十分深刻。“641”的停产结束又带来了新生力量,因此,推陈出新、转型升级是钛产业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更是助推中国钛产业科学发展,健康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