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钛产业将打响淘“钛”战
1999
2008-07-08
日前在连云港举行的“2008国际钛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中国的海绵钛行业,即钛产品的原材料,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粗放型的增长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从2004年国际钛产业出现资源短缺的状况后,海绵钛的价格一路狂飙,到2006年价格已经从原来的每吨几万元涨到二三十万元。暴利刺激了一些中国企业蜂拥上马,建设海绵钛加工厂。2004年底,全国只有遵义钛业和抚顺钛业两家生产海绵钛,产量不到5000吨;然而,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已有40多家海绵钛企业,2007年的产能达到4.5万吨。
宝钛股份副总经理雷让岐认为,目前海绵钛企业的超常规发展主要是老企业扩张和新企业盲目上马的结果。他指出,新建立的海绵钛企业绝大部分是简单的复制,没有很好地掌握高新技术,更没有在研究开发上取得进步。因此,“这些企业的在产品质量上没有飞跃,达不到用于航空业生产转动件的要求。”
目前我国海绵钛产量已超过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的总量,让海外同行刮目相看。但海绵钛的高产量亟待提高。我国目前的钛材加工能力仅有3万吨左右,海绵钛的产能必然过剩。而大量企业模仿式的进入,将有可能重蹈电解铝产业的覆辙,造成钛资源和资金双重浪费。
恒为制钛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洪贵指出,海绵钛的生产包括了氯化、精制、还原蒸馏、经整、电解和三废处理六道工序。因此,一家正规的海绵钛工厂的建成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然而,中国的一些民营企业外购四氯化钛,省略了氯化和精制两大工序,使得建设周期大大缩短。
不少民营海绵钛企业还去掉三废处理环节,使得大量的氯化氢、矾渣、四氯化硅等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雷让岐表示:“政府部门如出台治理这些污染严重的海绵钛厂,能引发该行业的洗牌与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