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刚石工具制造业的日益成熟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在金刚石微粉的市场需求也在高速增长。工具制造技术的进步,也对金刚石微粉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升级调整产品结构,向高端专用化发展,成为金刚石微粉行业将来的发展方向。
2017年03月20日 更新我国通过压机直接批量生产微米级金刚石的历史并不长,以往的细颗粒金刚石(微米级)是通过压机合成后获得,其选形无法通过机械进行,传统上主要采用沉降法选形,该方法时间长、占地面积大,而且生产出的金刚石颗粒精度很难达到行业标准的要求,应用范围有限。
2017年01月13日 更新Anirudha Sumant 是领导阿贡国家实验室的材料科学家,他们目前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合作,使用超纳米金刚石(UNCD)作为基底合成出来的石墨烯。这种合成方式可以保证去除大部分杂质,但是成本上并没有办法降低。
2016年11月24日 更新欧盟科研人员充分利用纳米金刚石颗粒抗粘附分子(Anti-Adhesive Molecules)的功能,阻止细菌微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生物膜共生关系,从而达到生物膜感染的治愈效果。
2015年10月14日 更新美国能源部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构造了一种由石墨烯和金刚石组合而成的新材料,具有一系列机械系统高度追求的特性,几乎能够完全克服摩擦。
2015年06月18日 更新中国粉体网讯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孙方稳研究组,利用光学超分辨成像技术实现了对单个自旋态的纳米量级空间分辨率测量和操控,其成像精度达到4.1纳米。研究成果1月2日发表在《自然》子刊《光:科学与应用》上。 了解微纳尺度物体的物理属性及动力学过程,需要纳米尺寸的探测器,纳米尺度的固态量子测量技术因此得到快速发展。但实现高空间分辨率的电磁场等物理量测量,不仅需要高精度的成像和分辨,还需要高精度量子态操控。而通常的光学成像受到衍射极限的限制,分辨率只能达到300纳米左右。 金刚石中的氮—空位色心是金刚石的
2015年01月08日 更新中国粉体网6月23日讯 从燕山大学获悉,由燕山大学田永君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与吉林大学马琰铭教授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王雁宾教授合作,继2013年合成出极硬纳米孪晶立方氮化硼之后再次取得突破,在高温高压下成功合成出硬度两倍于天然金刚石的纳米孪晶结构金刚石块材。该研究成果发表在2014年6月12日的Nature杂志上。 天然金刚石在2700多年前被发现以来,一直被公认为自然界中的最硬材料。1955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利用高温高压技术在实验室成功地合成出人造金刚石单晶,掀开了金刚石工业应用的新篇章,成为超硬材料研究的里程碑,从此合成出比天然金刚石更硬的
2014年06月23日 更新中国粉体网5月9日讯 近日,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表面重构的模拟新方法与金刚石表面的自组装碳纳米管阵列”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2014年4月16日出版的《自然—通讯》期刊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面上和重点基金,科技部973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研究计划的支持。 该研究成果由吉林大学鲁少华博士、王彦超讲师、刘寒雨博士、马琰铭教授与北京计算科学中心/美国加州大学的苗茂生博士合作完成。研究发展了表面重构的模拟新方法,发现金刚石表面形成了自组装碳纳米管阵列。研究提出表面不仅可以用作衬底来集成器
2014年05月09日 更新中国粉体网5月5日讯 类金刚石薄膜材料(diamond-like carbon,简称DLC)作为一类非晶碳膜材料的统称,主要由sp3 键(金刚石相)和sp2 键(石墨相)的三维交叉网络混合而成,依制备方法不同可含有一定量氢,具有高硬度、低摩擦系数、高红外透光性、良好化学惰性和生物相容性等诸多优异性能,在海洋、航空航天、生物医用、微机电、汽车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然而,目前DLC研究领域中还存在高残余压应力、摩擦学不稳定和低成本大面积制备困难等问题,这使其应用受到严重限制。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汪爱英研究团队针对DLC薄
2014年05月05日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