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日前找到一种可杀死有害蛋白质的方法。该方法将多肽分子加入到碳纳米管涂料中,经红外线照射后可杀死炭疽、癌细胞等有害病菌。 碳纳米管技术目前以应用于半导体、晶体管、场发射显示器、触摸显示屏、散热片上。此次的新工艺与扩大了该技术的使用范围。 研究人员表示,含有多肽分子的碳纳米管涂料和炭疽相互吸附后,经红外光照射可杀死细菌,且不会影响周围组织,因为正常细胞不会粘附多肽分子。 目前,科研人员正在研究如何将该使该涂料在自然光下杀死细菌,且如何将该涂料适用领域扩展到扶手、门等容易滋生细菌的地方。
2007年12月13日 更新近年来作为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碳纳米管受到各国科学家的高度重视,自从1991年Iijima教授宣布合成了碳纳米管以来,它就以其优异性能引起了人们深入地研究。环氧树脂由于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可作为涂料、胶粘剂、复合材料树脂基体、电子封装材料等。由于一般双酚A型环氧树脂固化后胶层较脆,对温度敏感性较高,相应地其力学性质和热学性质也较低。因此可用力学性能极高的碳纳米管材料增强是有现实意义的。碳纳米管—环氧复合材料研究得到国际业界重视并取得成效。碳纳米管有优良的电学性能,其导电性根据结构的不同而异,它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半导体,甚至可以作成仅次于超导体。
2007年12月07日 更新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科学教授阿兰·魏德尔与美国陆军士兵研究开发中心的研究人员共同研制出一种新型碳纳米管纤维。该碳纳米管纤维上最脆弱的地方也需要1吉帕斯卡的拉力才能折断,强度足以与钢铁相媲美。 碳纳米管是一种棉线状的碳分子,带有仅一个原子厚度的壁。虽然它们具有非常强的导电性能,但可靠性难以保证。为了制作这种超强纤维,魏德尔在热炉中将碳汽化,然后吹出一股碳纳米管流。当这些碳纳米管在空中被捕获并围绕一个轴旋转时,就会形成一根由数十亿个分子组成的纤维,而这些分子沿着碳纳米管紧密排列在一起。 研究人员认为,强度的改善主要取决于缠绕速度,以便将碳纳米
2007年11月23日 更新韩国产业资源部日前宣布,韩国已成功开发出可批量生产碳纳米管材料的设备,使碳纳米管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成为可能。 据《韩国经济》报道,新设备是韩国产业资源部指定的重点项目,由多家公司和研究机构历经3年开发完成。新设备在长3米、高2米的高温反应器内,利用甲烷等气体和镍等触媒制造碳纳米管粉末。该装置为多层结构,可进行自动化连续生产,每天能生产10公斤以上的碳纳米管粉末,而此前的实验室方法每天只能生产几克碳纳米管粉末。 碳纳米管材料的导电性能是铜的1000倍,强度是钢的100倍,导电和导热性能卓越。韩国产业资源部说,碳纳米管批量生产设备在
2006年08月21日 更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Riverside分校纳米科学与工程中心著名教授Haddon研究小组最近发现,碳纳米管可以用作新骨生长的“脚手架”,这对骨质疏松患者和骨折者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人造骨支架可由多种材料构成,例如聚合物或缩氨酸纤维。但是它们的强度低,并且有被人体排斥的潜在可能。碳纳米管尺寸只有人类头发的十万分之一,而且强度高,弹性好,密度低。另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特征,即它是碳基的,可以替代骨骼中的有机部分。这些性质使碳纳米管非常适合做支撑新骨生长的支架。骨组织是胶原质纤维和羟磷灰石晶体的复合物,这种复合物是基于磷酸钙的一种无机物。胶原质
2005年12月01日 更新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最近采用新方法制成了长2.5厘米的高纯度单层碳纳米管,如此长度的碳纳米管能被肉眼看到,取得这样的成果可谓一大突破。碳纳米管是由碳原子结合而成的极细微的管状物,有望用于制造电子产品零件和燃料电池。过去用化学气相生成法制作碳纳米管时,必须设法让乙烯等气体中的碳原子沉积,但是所生成的碳纳米管最长只能达到千分之四厘米,所混入的杂质约占30%。 研究人员在采用化学气相生成法时,在气体中加入了微量水分,致使催化气体中的铅等杂质被更有效地除去,碳原子沉积速度大幅加快,在10分钟内便能生成2.5厘米长的单层碳纳米管,纯度可达
2004年11月23日 更新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于作龙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采用高强挤压研磨设备裁剪碳纳米管,在工业规模上成功突破碳纳米管截短的技术难题,将碳纳米管长度从约50微米降低到0.5微米左右,从根本上解决了碳纳米管之间相互缠绕的问题,大大降低了碳纳米管分散的难度,必将大大促进碳纳米管分散技术及工业应用技术的开发。 碳纳米管是一种性能优异的纤维状纳米碳材料,直径在纳米量级,具有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如具有金属或半导体导电特性、极高的机械强度、场致电子发射特性、宽带电磁波吸收性能以及高效吸附性能等,在导电或导静电复合材料、塑料增强、平板显示、生物传感
2004年05月28日 更新最近,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将碳纳米管加入环氧树脂中生成的复合材料,硬度可增加3倍,室温下的热导率可增加125%,环氧树脂经此“复合”后,某些性能大大得到优化。 据专家介绍,该复合材料由95~99%的环氧树脂、1~5%的碳纳米管混合而成。环氧树脂是碳纳米管增强材料具有吸引力的目标材料,相对容易与很细的纤维混合,并且更硬、导热性更好的环氧材料明显具有工业上的优点。与其它研究成果相比,成功之处是使纳米管分散更均匀。 目前,国内已开始着手试制这种材料。
2004年05月18日 更新寻找纳米技术工作者所需的能够在原子尺度进行操纵的工具的研究工作,一直以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为中心。这两种工具在处理已经到位的原子时是可以的,但不能将原子引入工作区域。那么试试这种“碳纳米管传送带”吧:通过将一个电压施加到悬浮的碳纳米管上,Regan等人能够以一种可控的、可逆的方式使金属铟沿这些纳米管移动。这种新型纳米输送体系与半导体行业所用的传统电迁移技术有一些共同特点。碳纳米管已在扫描探针显微镜中用作针头,所以存在这么一种可能性:扫描探针的原子操纵能力也许可以与一种纳米输送体系结合起来。
2004年05月08日 更新表面微结构对浸润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备受人们的关注。例如,荷叶表面的微米和纳米结构导致了优异的超疏水性质和自清洁效应。阵列碳纳米管和聚合物纤维的纳米阵列结构薄膜均产生了接触角大于170o的超疏水性能。但是,各向异性,特别是立体各向异性的微结构对浸润性的影响还未见报道。 化学所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功能界面材料研究组将平板印刷术(Photolithography)和等离子体刻蚀技术(ICP)相结合,制备了具有特殊几何形貌的硅基底,并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在其上沉积了具有立体各向异性微结构阵列碳纳米管薄膜。并对薄膜的浸润性进行了研究。研究
2004年02月04日 更新